郭沫若的资料(对郭沫若的评价)

郭沫若的资料(对郭沫若的评价)

一、郭沫若的白鹭的资料

《白鹭》是近现代诗人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通过对白鹭的描写,赞扬了那些因为心灵美而外表美的人,这是一首歌颂自然和人生的抒情诗。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二、郭沫若故居的意义

郭沫若故居是一座珍贵的历史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的居所,它见证了郭沫若的成长、思想和创作历程,承载了他的文学成就和革命精神。郭沫若故居不仅是一处重要的文化纪念地,也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见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郭沫若的精神传承,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三、郭沫若苦学二三事阅读

郭沫若在读小学—年级时,老师讲的历史课本——《十六国春秋》中有事胡人的名字,跟外国人的名字一样,非常难记,因而记人名便成为当时所史课的一只“拦路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一天,郭沫若约了一位要好的同学躲进一间阴暗的自修室里,两人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一字一句背得滚瓜烂熟才走出屋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在年假期间,郭沫若都手不释卷,天天苦读。有一年年假期间,他把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并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在旁边写下批注,连《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话,他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对其中一些精辟言论和难得的资料,郭沫若视为珍贵财宝,不惜时间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笔把它们抄录下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学习。

郭沫若一生写了不少诗词和文章,但他从事著述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让旁人代为抄写,一律自己动手。即使到了晚年,在他年近80岁高龄撰写《李白与杜甫》这部研究性著作时,因视力减退,有人提议让别人代抄,可他仍然不同意。他的不少书都是前后几次易稿,每次都是他亲自逐字逐句地反复进行斟酌、锤炼、修改和抄写而成的。

郭沫若的这种勤奋苦学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学习。

四、郭沫若和范文澜的历史分期之争

对于中国古代史分析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郭沫若老先生的战国封建说,和范文澜老先生的西周封建说之争一直不断。

古代史分期讨论产生了两种影响深远的学说,一种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战国封建说,另一种就是范文澜老先生的西周封建说。

战国封建说是五十年代郭老提出的,是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观点。

春秋以来,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发明使用,奴隶社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各诸侯国的“私田”大量出现,各诸侯国国君为保证税收,实施了一些改革(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变法导致土地私有制在法律上得到初步确认。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各国国君纷纷支持变法(如秦国商鞅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这些变法不仅在经济基础上改变了西周以来的井田制,而且最终在上层建筑领域确立了封建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终私有制的出现和井田制的瓦解,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西周封建说是一种主张中国封建社会从西周开始的学说。范老所指出的西周封建说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体现,即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即基本的所有制来决定的。

西周初期,建立的封建土地制度,井田制,将田地按块划分给农民去耕种,而土地是属于周天子个人的私人物品,并不完全属于耕种者,农民之时享有耕种土地的权利。这之中周天子就属于当时主导地位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的拥有者,而为之耕种的农民就是生产资料的不完全占有者。所以体现出来的关系就是封建地主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而周公推行分封制,巩固了西周中央政权,结束了殷商小邦林立的局面。周公还制定了封建礼乐这套思想体系和礼乐制度对巩固周朝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影响极大。

综上看来,范老所提出的西周封建说和郭老所提出的战国封建说各有各的依据。两者的共同之处都是同经济的方面来看待历史分期的问题,范老所偏重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郭老所偏重的是生产力发展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和政治变革。两者都同意在周朝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一个是在周朝初期,另一个是在周朝末期。这两个观点目前在学术界还是有争议。

五、对郭沫若的评价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顶级大师之一。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全能人才。在中国现代文学六大家中,郭沫若的成就和影响仅次于鲁迅。

郭沫若在文学,考古,翻译,教育,书法,历史,收藏等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对中国新诗的贡献很大。

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就是最好见证。还有《凤凰涅槃》,《炉中煤》,《日出》等诗歌是中国新诗发展初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六、郭沫若的处女作是什么

郭沫若的小说处女作是《牧羊哀话》。

郭沫若的小说《牧羊哀话》,在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开创了白话小说反帝国主义以及域外书写的先河,它自身的故事内涵还存在很多尚待开掘的领域。通过对《牧羊哀话》中的关键人物李夫人充满谜团的死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小说隐藏的情感模式,那就是由禁忌情感引发的悲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