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学森爱国的故事
中国人,中国心,钱学森的爱国之心
钱学森的一生是辉煌的,作为爱国者,他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冲破层层阻力回到中国;作为科学家,他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钱学森说过,他一生有三次最为激动的时刻,第一次是在得知美国方面最终肯放他归国,第二次是在得知自我将会同焦裕禄、孟泰等人,一齐列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行列;第三次是在建国十周年的那天,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不计其数,然而最为光辉、功勋最为卓著、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却是钱学森。那么,钱学森一生做出哪些贡献呢?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钱学森意识到中国航空力量过于薄弱,因而决定到美国学习航空科技的理论知识。在美国受到当局迫害,滞留美国的五年,他从没有放弃争取回到祖国的机会。他为二战的胜利立下不朽的功劳,以往和冯·卡门一齐完成了空气动力学的研究问题,并留下了“卡门一钱近似”公式,就连冯·卡门导师也称这个弟子的学术知识已经胜过了自我。
在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长期间,他将自我在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掌握的丰富知识,运用到导弹、火箭、卫星的研发制造上。他还主持并成功地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他还参与了对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
钱学森被世界公认为世界航空技术的开创者、重要技术的奠基人和控制工程学的开山鼻祖,他是应用数学、应用力学等学识领域的领袖人物,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学识上留下了创造性的贡献。
钱学森一生留下了《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不朽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先后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提高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的称号。
钱学森为中国导弹、航空、火箭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付出了40多年的努力,有着中国导弹之父、火箭大王、中国航空之父的荣誉称号。在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随后,钱学森又担任中国科学家协会的名誉主席。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勋章。
钱学森一生淡泊名利,有着崇高的人格品质。他在为祖国科研实验做奋斗的岁月里,始终坚持了一名爱国学者应有的崇高精神。钱学森以往说过:“我是一个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我所学到的科学技术只服务于我的祖国,我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如果说我有所求的话,那我想要的最高奖赏,就是全国人民对我工作的满意。”
钱学森晚年的时候仍然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安全。他是从中国贫弱的年代中走出来的,他以往亲眼见到过祖国被列强瓜分的情形,他绝不愿意让中国再出现这样的情景,所以钱学森晚年的时候,也仍然关心着国防科技和军队现代化的建设。
当钱学森因病住院时,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到他病床前探视,钱学森紧抓着军委领导同志的手,要他们好好地发展中国军事的高端科技。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等,11个党和国家的高级部门,联合起来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的100位人物”之首。这充分体现了钱老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是全体中国人对钱学森一生光辉成就的肯定!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上的阅兵仪式震撼了世界,钱学森就在当年10月31日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98岁。人虽死,但英魂常在,钱学森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永远不会动摇。
二、钱学森的身世和故事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三、钱学森邓稼先两弹一星故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腾起蘑菇云,世界为之震撼;1967年6月17日,又是在罗布泊,天空出现了两个太阳,其中一个太阳是中国造的,东方一声巨响,氢弹响在了法国人前面;1970年4月23日,蛟龙升空,一颗龙珠遨游太空,中国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把《东方红》乐曲唱响在茫茫宇宙!这就是中国的两弹一星。本剧以史实为依据,全方位展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代领导人运筹帷幄,英明决策,钱学森、邓稼先等杰出科学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开创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丰功伟业
四、钱学森发明两弹一星的故事
1955年9月17日,当时已经名满美国的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携妻子蒋英和一双年幼的儿女,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从洛杉矶踏上返回祖国的路途。临行前,他动情地对美国报界发表讲话说,他要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同胞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时任院长陈赓大将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的回答掷地有声。钱学森: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中国人怎么不行?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我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初,钱学森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此后,在他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钱学森一生获奖无数,但他说,在诸多荣誉中,最令他激动的是“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1991年,当钱学森得知自己当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并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和史来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时,他激动万分。
五、钱学森故事介绍
钱学森报考大学前夕,他的中学数学老师认为他数学好,应报考数学系;国文老师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应报考中文系;美术老师则认为钱学森在艺术上有天赋,建议他学画画。此时,钱学森做出选择:学铁道工程,学造火车头。1929年,钱学森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1930年暑假,钱学森因为染上伤寒,不得不选择休学一年,在杭州养病。这一年,父亲聘请了一位画家,教钱学森画国画。钱学森很快掌握了国画技巧。后来,在大学临近毕业时,钱学森所在的1934级级徽以及校友通讯录封面,都是他设计的。
六、钱学森爱国故事简短
钱学森3岁时,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举家从杭州迁居北京。当时钱家的四合院附近住着许多穷困人家。母亲乐善好施,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邻居。钱学森说:“我的母亲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
念小学时,钱学森叠的纸飞机比同学们的飞得又稳又远。钱学森的同学张维回忆:“钱学森叠飞机叠得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从这里就能看出,尽管年纪还小,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他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用科学办法达成目的。”